從大陸回來的台商對我說,原先大陸勞工一抓一大把,現在世界各地圍繞著廉價勞力而在大陸紛紛設廠,僅在珠江三角一帶(廣東境內)就有外資四萬多家...發展至今,大陸勞工不再是一抓一大把了,確確實實出現了勞工短缺的現狀。
從九○年代開始,台灣勞動密集型企業跨海西遷,就是為了因應勞工市場短缺,不得已而為之。如今,大陸看來也是重蹈台灣勞力市場所走過的路。
我曾經在鐵工廠和鑄模廠做過粗工,勞動強度對我這種拿筆桿的人來講簡直是扒層皮,來這種工廠試工的台灣人竟然創造過二十分鐘就閃人的吉尼斯紀錄。我一做粗工,肝火也旺,結果初到每個工廠都有一次打架的記錄。初來乍到的人尚未上手工作就和人打架,按制度本來就是要開除的,即便如此,老闆仍然疼愛有加,捨不得對我這個勞工中的次品下手,原因很簡單,就是台灣的製造業相當缺乏勞工。
做了四個月工,臂力練得能掐死一頭牛的時候我就要辭工,老闆一再挽留,我說太累,他說給你調個更輕鬆的;我說老婆不在本地,不方便,他說給你個單人房;我說想去新加坡旅遊,他說可以放你一月假,等你回來...。我編造了許多藉口,無非是想金蟬脫殼...總之我還是找藉口走了,老闆仍然眼巴巴地等著我。
台灣的狀況就是這樣,勞工的位置多到沒人做,只能引進外勞,而人們視為肥缺的職位卻打破頭搶不到手。失業率再高,就是沒人願意做粗工,寧可失業在家破口大罵政府要承擔責任。
貧窮國家的人民有一身力沒處使,而富裕的台灣卻有的是使喚力氣的地方而找不到出力的人,這是一個很奇怪的構造。
粗工令人感到屈駕,這是台灣人的內質。有了文憑、業務能力、社交手腕、自尊和面子種種,這雙手就高不成低不就。其實,大丈夫能屈能伸,如果真被淪落到失業的境地,過度過渡,做做粗工又何妨?古時候還有投筆從戎的一說,在那種冷兵器時代從戎,不僅要有超強的體力,還要有殺人見血的狠勁、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玩命,這比做粗工更難。
遠到古時有投筆從戎,演變到現今有我這個文人效法去做粗工,這都是一脈相承的勇氣和求生本能,連我們都能做到而你卻哼哼唧唧抱怨失業,那不是活該是什麼?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