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7-10-10_1707.jpg 

會場的中心祭台(散場時在匆匆移動的隊伍裡用手機趕拍,位置不佳,上照的燈光過眩,歹勢了。)

早在二十六年前的一九八四年,五十八歲的日常法師就精進不輟,不辭勞苦前往印度北部達仁薩拉取經。他就是現代版的唐玄奘,只是求法的對象不是印度人,而是流亡後客居在印度的藏人。也幸虧佛法在印度人手中傳導的昌盛已落塵了,印度人已不在意佛教的作用,否則來西天取經的外國僧人,卻在為客者藏人的手中去求印度的法寶,那不讓印度人傻眼、抓狂嗎?這是其一,其次是當時流亡藏人社會裡仇漢意識高漲,與現在這種對漢人的和藹、友善相比,可謂天壤之別。台灣蔣楊(曾擔任過達賴喇嘛講法的中文上座翻譯)在一九九四年去印度時僅十四歲,就被人從樓上潑過水、丟過石頭...達賴喇嘛善巧地讓隨從常常帶給蔣揚禮物(更多的是巧克力),才讓藏人適可而止,不再越過雷池。這就像是十三世達賴喇嘛給拉薩市區的穆斯林清真寺送去一盆花,放在窗台,藏人才不再砸這座異教寺。

可想,日常法師在那個時期去印度,不僅面臨各種外部環境的困窘和磨礪,而且也是如入虎穴般膽大包天了。

日常法師從印度帶回來的,就是格魯派締創者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法脈傳承。他說自己是一個“常敗將軍”,就是從傳教《廣論》的挫折而概括的。這說的多好,失敗本是成功之母,這才有《廣論》傳播在台灣佛教事業中蓬勃昌盛的局面。一說“廣論班”,好像都知道,是人不是人知曉一二分。

日常法師身體一向不好,幾番去印度求法時,甚至拔去點滴、腳步蹣跚...,累年的疾病摧折,已讓他形容枯槁。在形體上,日常法師可以說是台灣高僧中最清瘦的一位,從這一項上也是最具顛覆性。我們不能說世上的法師相必定是胖胖或是圓潤的,因為他是“日常”法師,所以顛覆傳統,甚至在病痛的折磨中仍不停止微笑——笑的燦爛,笑的深邃。這種斂持、低調、表裡一致...給人日常的平樸感,所以學員都叫他常師傅。

這種日常,還表現在將佛法的利益普濟到世間的福惠中,鼓勵人們接受有機無毒害的五穀果蔬,對種植業帶來新的導向。土地無害、食物無害、環境無害...讓人類健康永續、生存永續、環保永續。此外,要將佛法教益於文化和知識,用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來承載佛法的精髓。這樣,他在一九九七年便發起創建了“福智文教基金會”,讓這種理念有序、有效地規劃和開展起來。

這第一個產兒就是坐落在雲林的“福智園區”,在周邊一百公頃有機農田的環護中,聚集了從國小到高中的教育體系,佛法推展、醫療、生產、商貿等的生活體系。這無疑是在雜沓紛繞的世俗濁流裡披荊斬棘而殺出的一條出路。有理念的柏拉圖這樣想過,“烏托邦”的模式也曾如此勾勒...這都是為人類的出路和幸福而探索,常師傅又是以佛法的平樸生活信念,建立了人類最困惑時期的一個里程碑。

二〇〇四年十月,日常法師示寂,他的事業依然在“廣論班”的這些人手中護持、傳遞。所以有一年一度的“憶師恩法會”,目的是呈現眾人的事業和每個人的心靈成長,以此感念恩師,再以恩師攝受的無量功德來利益眾生。

我是第一次參加福智的“憶師恩”法會,星期天早上七點半發車,九點半在林口體育館開場。福智有自己專業水準的合唱團、交響樂隊,還有大陣仗的義工隊伍。萬人陣仗的黑壓壓人頭,多的嚇人。我想,若不是管理有序、義工殷勤、眾人綿羊一般溫順,圈在一個空間的這麼多人一旦騷動起來,還不把我踩成肉餅?

前行以《白蓮花》頌歌為引,在稚幼的童音渺渺中,合聲出聖潔的皈依境。歌聲配著畫面,情境渲染人心。福智的讚頌詞和樂曲也不知是誰譜寫的,感覺都是天造地合而成,與人內在的神氣竟然如此相隨,唱過一兩遍就能輕鬆上口。這不是一般宗教頌詞那般生澀,不信就摘錄幾則供看官賞析:

《善友》 青山伴著白雲飛  天多美;人生路上有你隨  太芳霏  太芳霏;流水月光  風舉霓裳  梵音裊裊  心地清涼...

《夢蓮花》 晨曦的光束  照臨潔白的露珠;輕柔的漣漪  泛動靜潭的倒影;濛濛的霧  散開的那一刻  停下浪子的腳步...

《上師請傾聽》  野花  野花  撐開了夢;露珠  露珠  多像水晶  水晶;玉樹瓊枝  玉樹瓊枝的信心宮  信心宮;浮上你容顏的月輪  月輪...

......

感覺怎樣?適合當代人的習慣吧?那種含蓄的表達和意境的描摹,也是文學所好者追求的領域,有機會將這歌本拿去翻翻看,絕不枯燥。

當每一個學長和法師上台分享自己的經驗、感想和心歷時,都配合著影像紀錄短片,整整七八個小時的法會,讓人並不氣悶。每年這個“憶師恩”法會的節目都有變化,不乏藝術文化的創意和匠心獨具。陣仗雖大,但福智也一向低調,這種在台灣一年也見不到一兩次的大規模聚會,竟然從不接受媒體的採訪和渲染。現場的所有高檔攝錄器材的運作,都是福智內部的規劃安排。

17-10-10_1709.jpg 

散會時在小旗幟的招展下各找各媽

廣論班的人都互相告誡去的時候要帶上充足的衛生紙,用來擦眼淚。果然現場每個人都在狂飆眼淚,把一年的存貨全都倒了出去。我想,若不是每個人讓紙張吸飽眼淚收到袋子裡,那麼體育館裡還不淚流成河嗎?現場播報的一位漸凍女患者的事蹟,讓人的眼淚更是煞不住車。她長的很美,也很年輕,和丈夫一起矢志不渝地精進修廣論、為園區做義工。她的一隻手開始病殘,就用另一隻手做義工;雙腳開始病殘,就坐著輪椅繼續做義工...最後,她的四肢都已病殘,就用自己的嗓音...後來連嗓子也無法出聲了,就示意自己的丈夫常常把自己帶到園區。因為常師傅的遺願和福智的成長,都是她的生命,這肉體的病殘絲毫不能影響和動搖她的信念。常師傅的事業也是她的事業,時時刻刻令她魂牽夢繞...

17-10-10_1733.jpg 

義工疏導著龐大的車列陣容

回程的車上,大家把話筒傳來傳去,哭了不夠,還要說個夠。話筒傳到我手中時,直感到燙手,因為別人的口條太好,自慚形穢下自己口條就打結,而如果不說一兩句,又怕被人看成是尊金口難開的佛像,只好硬著頭皮,裝腔作勢說兩句。大概內容就是說自己有感動和感慨。感動之處就是做為一個外國人,來到福智大家庭裡,聽聞所見都是綿綿情誼,隨團去任何地方都有不盡的舒適,餓了會有人把盒飯遞到手,渴了飲料桶隨處可見;供花、上香、點燈時也會有人周到地盡善其物...甚至,法會結束,走出會場門口時,還有義工把兩顆自種的有機蘋果塞到手中。我怎樣追也追不上每一位師兄師姐的助人利他行動。感慨之處在於無論大小活動都安排的井井有條,這背後都有智巧的管理和大批義工的無私勞作,此外,每一位上台分享經驗的法師和學長,其達意深含珠璣,只能用口燦蓮花來形容,令人受益菲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g786 的頭像
    dg786

    肥≈水≈居 ◇周加才讓的小臥室◇

    dg7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