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瓦傑帕伊於本年度六月出訪大陸,轉瞬已逾月旬。瓦傑帕伊在與中共簽署的有關協定中,針對‘西藏歸屬問題’的態度,被外界稱之爲:‘印度首度承認西藏爲大陸領土’。如此看來,這種令大陸滿意的和契,似乎在懸而未決的‘西藏問題’上又蒙蓋了一層陰霾。這種公然的表決,看起來似乎會讓外界蜚短流長、讓藏人百感交集。
瓦傑帕伊是‘老調重彈’
對印度而言,自古與西藏比鄰相居,交流淵源;對西藏人來說,西藏的宗教文化師承印度,相互有著一脈相承的文化情結。而中共對西藏的侵占,使中印兩個大國首度接壤,無可避免地進行著磨合、揣度、甚至對峙難下。可以說,印度在解決‘西藏問題’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況且,印度還在容納著‘西藏流亡政府’以及不絕如縷的西藏難民,那麽其角色不但凸顯,也爲自身承擔的風險而置身微妙的處境。那麽,瓦傑帕伊這次出訪的表態,是否證明了印度就此放棄了對解決‘西藏問題’的熱誠和願望?如果說,在‘西藏問題’已成爲國際化的情勢下,印度這種‘棄車保帥’的做法,是否會逆轉這一趨勢,讓支持西藏的國際陣營出現裂變和傾斜?
事隔月餘,瓦傑帕伊針對西藏歸屬問題的表態,從任何角度看,都未激起各種想象的波瀾。從事實來看,瓦傑帕伊的首肯,除了讓大陸方面躍躍欲試、就此發一通‘此地無銀’的聲明外,並未讓關注‘西藏問題’的人們所瞠目、也不曾讓享受自由的海外藏人所在意。原因的實質在於,瓦傑帕伊此番的態度,完全承襲了五十年代以來印度的對華政策。印度對‘西藏問題’保持的看法、意願,以及對西藏人民給予的幫助,在任何境況下都不會改變。所以說,對於海外藏人和國際上關注‘西藏問題’的人民,都會對印度這番態度作出正確的把脈。大陸對西藏既成事實的統治,讓世人顯現的‘處擾不驚’;而大陸方面卻爲瓦傑帕伊的一句道白‘聞風而動’。這不得不令人懷疑大陸在治理西藏方面、以及在確定西藏歸屬方面缺乏信心。
自五十年代尼赫魯與周恩來握手建交以來,印度就從未公開承認西藏的獨立地位,也並不參與和支持流亡西藏爭取自由的鬥爭。這種態度,在流亡初期,年輕的達賴喇嘛與尼赫魯圍繞著‘西藏問題’上的意見分歧,就顯而易見。那麽,長久以來印度與中國大陸在西藏歸屬一項上達成的默契,說明印度與中國大陸針對西藏歸屬問題上早已厘清了頭緒。瓦傑帕伊的態度並非是開創了先河,而是依據固有模式作出的‘老調重彈’。所以說,‘印度首度承認西藏爲大陸領土’的說法,對於略具洞悉和感受的人來講,根本品不出什麽新鮮的滋味。這樣看來,瓦傑帕伊在‘西藏問題’上沒有制造出什麽‘新’聞,也就不可能引發深省的轟動效應。反觀大陸就此欣然作出的和聲補白,看起來也是一種畫蛇添足了。
印度對西藏的幫助最有實效
印度對西藏支持的方式有其特殊的政治考量。一則,它必須尊奉中印的邦交原則,在西藏歸屬問題上作出恰當的外交措辭和讓步;另外,它還要以人道和情分的酌量,容納、安置西藏流亡政府和大批的流亡藏人。這樣,中印雙邊的關系又增添了幾許微妙的色彩。爲平衡這種關系,無論是早期的尼赫魯還是現在的瓦傑帕伊,印度政府始終未與西藏流亡社會的政治合流。印度對西藏的幫助,純粹是一種高尚的人道行爲。十萬人衆的西藏難民,不僅在印度得到了禮遇、獲得了生存空間,而且自身的教育、文化、宗教也得到了繼承和發展。這種幫助,雖然排除了政治上的參與、支持、合作等等關系,但印度在亞洲最早實現民主的先決條件,使得這塊自由土壤讓海外藏人如魚得水。
印度對西藏的幫助和支持是最具實效的,但從內容上看,無論從何種角度都難以與‘西藏的從屬問題’牽挂。那麽,瓦傑帕伊的話,並不表明放棄對西藏的支持,也無從顯示大陸對解決西藏問題上會有所突破。如果回溯曆史,那麽1962年爆發的‘中印戰爭’,恐怕至今還會令印度執政階層心有餘悸。中印關系的解凍,也僅僅出現在最近幾年的時間。因而,瓦傑帕伊在有關西藏所屬問題上的言談,也不過是爲了重續尼赫魯時代的鏈接。這當然不會讓支持西藏的國際陣營出現絲毫挫折。而西藏流亡政府與北京政府交集的矛盾,根本不是停留在西藏的歸屬問題方面。按照達賴喇嘛的意志,西藏謀求的自由,是在‘大中華’的圈定內尋求的高度自治。那麽瓦傑帕伊在西藏所屬問題上出言定格,也實在是無關痛癢的事。
對西藏人來說,就目前現狀下的‘西藏所屬問題’,也不過是一項擱置待議或是淡化處之的問題,所以西藏人並不在意瓦傑帕伊的話。
周 加 才 讓
2003年7月28日
於北印達仁薩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