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談到這個話題,給人感覺這小子原先冒充法官給人說教,現在又扮演相士給人算命,有完沒完吶?

沒完。

當時看到「論語」中孔子說:“肉不正不食……”覺得孔子龜毛,心想有肉吃就不錯了,非得切那麼工整不行?這肉要切得考究,或許花他半小時一小時不定,可這端來的菜色被人用筷子夾進嘴巴,來回幾遍磨牙就把好端端的色香味糟蹋殆盡。心裡這麼想,所以覺得外在的講究是種吹毛求疵、是種不隨境入流、是種浪費心思……我們要的是內在實質的東西,要的是直搗黃龍的便捷和效率。

這樣想著,就刻意去疏忽外在,可也超脫不到哪去,有玩更酷的:被子不疊、屋子不打掃、鬍子不刮、頭髮不剪、衣著不整、吃飯時摳腳丫、談話時挖鼻孔、走路時搖頭擺尾聽耳機、招呼問候也帶三個XXX……,這種粗枝大葉原本就是都市一道風景線,玩的是“峰哥”“豪哥”(太胖的話就是豪豬了)一類的性格。

其實細細來看,那種外觀表現出萎頓疲沓(或嬉皮)的人只有兩種可能:

一種是有空證見或有修證的人,你看那濟公菩薩一副乞丐相,可那心觀事物已無分別的功利區隔,他身上撮出的垢痂拿給你吃都能治百病……那乞丐相酷到不行;大畫家梵谷也扮過乞丐相,那是他在礦區擔任教堂神職時太過幫助教民而讓自己潦倒成個乞丐樣,那扮相用現在人眼光看也酷到不行;再看那大文豪托爾斯泰,戴頂睡帽、滿臉胡茬、光一只腳板、叼個空煙斗穿梭在市街,那是因為他在構思《安娜卡列尼娜》時達到了忘我境界,這怪異扮相放今天也典型一個“峰哥”。

另一種可能就是外觀啥樣,自身就膚淺成那副屌樣,這是輕微的精神頹靡症,嚴重點的話可能就是腦殘。

所以模仿是無厘頭的淺薄相,即不代表別人也不代表自己。外境是內境的折射,我們都可以從一個人的外在看出他的內心。這種外境,不光是他秀給人的部分,也要看到他不願秀給人的部分。外在雜亂了,內心必然凌亂不堪。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孔夫子的“肉不正不食”才能深入精髓,你想,那切肉的人如果心氣浮躁、雜亂,切出的肉可能方正嗎?孔子不吃這種肉,是因為不願接受這種人的心境。所以古人的修心養性,也相當注重外在的表象。

出門自助旅遊,往往是得過且過,什麼事都湊合著來,“旅遊在外不像在家,你還能怎樣?”結果一圈下來,人也瘦了、臉皮也憔悴了,背一大堆髒衣服,行程還沒結束就已開始盼著回家……沒別的原因,全在於不注重個人外境的表現,結果讓心變得凌亂不堪。想想看,一個失魂落魄的人還能夠用心去關注風情、享受旅途嗎?

有次,我在達仁薩拉飯館見到一位日本青年旅人,他坐下後從背包裡翻出一個布包,然後層層疊疊地打開,展示出一本32K本的佛經,他雙手平端著用日文大聲誦讀了兩頁經文後,再層層疊疊地細心包好,放入背包。看他一副旁若無人的自在模樣,那心像碧潭一樣平靜、澄清,讓周圍所有人都感受到一種安詳。試想,這種看似繁瑣的動作或許會被一般旅人當作細枝末節而砍掉,可他在旅行當中依然保留和完成這種程序化的習慣,你說他的心可能凌亂嗎?

達賴喇嘛說:“每個國家都會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你也可以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這全在於自己守住心中的這片淨土,不要讓它凌亂。對於守住的方式,高人有陽春白雪的雅量,小百姓也有雕蟲的小技。印度城鎮的市容基本上是凌亂骯髒的,在德拉頓時,我們乘坐的這輛嘟嘟車卻像污濁中的清流一般獨樹一幟,即使它的空間是狹小、簡陋、四壁透風的,可這司機仍然將它敝帚自珍,用塑膠花來裝點一番。這種裝飾或許看著令人感到驢唇不對馬嘴,但卻能從外在透視到他守著內心淨土的這份情感和用心。

IMAG0184.jpg

IMAG0182.jpg 

我通常都小看外部的表象,總是給自己說:“忙,這玩意先放著下次整理……有空再說……”結果在沒有一個清淨的外部環境下,內心總被一串串彷彿未了的心事所牽絆,這心就在凌亂中一天天深陷泥淖。我的潛意識告訴自己,再不整飭出一個有序的外部環境和良好的生活習慣,這種心境遲早是壓死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g7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